查看原文
其他

胡适:教育与生活

守望真善美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胡适:教育与生活
作者|胡适  
来源|《胡适谈教育》

导读:胡适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融汇了哲学思想,也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教育学说。
 
胡适深受他的导师、现代教育学创始人之一的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思想影响,认为教育应该超越阶级和制度,致力于养成人的个性、观念和习惯。胡适对于青年一代寄予了殷切期望,既希望他们保持批判思维和客观态度,也希望他们的学习不要脱离社会实践、融入集体,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再读胡适的教育理念,犹如与这位思想巨人促膝而谈,其谆谆言语,今日读来依旧有振聋发聩之力,依旧敲击着你我,让我们再次审视并寻求教育和学习的意义。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私立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
 
01

胡适的教育哲学:
源自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

▲ 图片来源:胡适书法作品

杜威是20世纪以来美国最具声望的实用主义哲学家,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时影响了很多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这其中包括张伯苓、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也包括胡适。
 
杜威常说:“哲学就是广义的教育学说”。意思是哲学便是教育哲学。古往今来,从老子的“常使民无知无欲”,到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哪一家的哲学不是与教育学说相关呢?
 
在杜威看来,教育在于个人参与人类社会的观念,真教育只有一种,那就是儿童被种种社会环境需要,所激发出才能的活动。
 
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学校便是集合了让儿童将来得以享受人类遗产的地方,也是儿童将来运用自身的能力,为群众谋福利种种势力的集合。
 
教育是社会进化和改良的根本方法,是社会革新唯一可靠的方法。对个人来说,这种教育见解是主张承认品行的养成是正当生活的真基础;对社会来说,这是承认良好的品行不仅由个人训诫教导养成,同时也倚靠社会生活的影响。
 
杜威教育学说的要旨,概括起来只有两句话: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是继续不断的重新组织经验,要使经验的意义格外增加,要使个人主宰后来经验的能力格外增加。
 
杜威哲学和教育学说中的知识论(《平民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Chap.25)认为,自古以来的知识论最大的病根在于经验派和理性派的区别太严了。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互相印证,证明“心”的作用与神经系统密切关联,神经系统让身体的一切作用通力合作,处处是“行”,处处是“知”;知即从行来,即在行里;行即从知来,又即是知。
 
而在杜威哲学的道德论(《平民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Chap.26)中则极力反对从前哲学家所固执的种种无谓的区别:主内和主外的区别,责任心和兴趣的区别,等等。
 
杜威的教育学说是平民主义的教育,不受古代阶级制度影响。这种平民主义的教育有两大条件:
 
其一、必须要养成智能的个性(Intellectual individuality)。
 
“智能的个性”就是人应当具有独立思想、独立观察、独立判断的能力。
 
其二、必须要养成共同活动的观念和习惯(Cooperation in Activity)。
 
“共同活动”就是人对于社会事业和群众关系的兴趣。
 
胡适是这样理解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
 
第一、少年应该运用自己的思想力,将经验得来的意思和观念进行实践,不把耳朵当眼睛,不把别人的思想糊里糊涂认作自己的思想;
 
第二、“共同活动的观念和习惯”就是使人人都有一种通力合作的天性,对于社会生活有浓挚的兴趣。

02

胡适的希望:
学生应该参加什么样的“运动”

▲ 图片来源:胡适书法作品

生存于社会动荡期(这里指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学生时代的男女,原本应该安心求学,却又不得不承担成年人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纠正的责任。
 
如果社会、国家的行为没有受学生干涉纠正的必要,学生能够安享求学的幸福而不受外界强烈的刺激和良心的谴责,他们又何必抛弃宝贵光阴,冒着生命危险来做学生运动?
 
但我们不要忘记,这样的运动是非常之事,是不得已、不幸的事。因为不得已,它发生可以原谅;因为不幸,这种运动是暂时不得已的救急办法,不可长期存在。
 
对于学生的希望,简单说来只有一句话:我们(指的是胡适和蒋梦麟)希望学生从今以后要注重课堂里、自修室里、操场上、课余时间里的学生活动。只有这种学生活动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学生运动。
 
这种学生活动有三个重要的部分,分别是关于学问的生活、团体的生活、社会服务的生活。
 
首先,学问的生活是学生对知识学问的兴趣,通过新出版物是否增加销量,可以估算出学生求知的兴趣。
 
学生应该注重学问,要知道没有学问的人是不能解决国家社会的大问题。所谓学问生活,不止是背书、抄讲义,而是应该注重观察事实与调查事实,这是科学训练的第一步。学生应该自己去采集标本,自己去观察调查,还要注重团体互助,分工合作,做成有系统的报告。
 
其次,我们希望学生不要做破坏攻击,而是要用建设的精神督促学校改良。
 
与其提倡考试废止,不如提倡考试改良;与其攻击校长不购买标本,不如提倡学生自主采集标本。这种建设的促进,要远比教育部和教育厅命令的功效大。
 
再次,我们要认识到灌进去的知识学问没有多大用处,真正可靠的学问都是从自修得来的。
 
自修能力是求学的唯一条件,不养成自修能力,决不能求学问。
 
在团体的生活方面,虽然“五四运动”(1919年)以来增加了很多学生团体生活的经验,但是内容却太枯燥,有失平衡,组织也太不完备,应该注重各方面的“俱分并进”,同时还应该注意团体生活最不可少的两种精神:
 
1、容纳反对意见。威压他人言论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应该让各方面的意见都可以自由发表。
 
2、人人要负责任。好人叹气,坏人做戏,天下事因此而败。不肯负责的人是团体的罪人,不配做民治国家的国民。民治主义便以“人人要负责任”为宗旨,尊重自己的主张,用正当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主张。
 
在社会服务的生活里,学生应该继续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事业,这是学生对于社会国家的利害发生兴趣的表现,这种事业一来是救国的根本办法,二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三来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学问与才干,四来还可以训练学生待人接物的经验。
 
我们希望学生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重卫生常识、职业常识和公民常识的学习;
 
2、放弃空话的演讲,注重科学常识的演讲;
 
3、破除迷信;
 
4、改良风俗。
 
这些就是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我们对于办教育的人的忠告是:不要梦想压制学生运动,学潮的救济只有一个法子,就是引导学生向有益有用的路上去活动。
 
03

大学教育应该造就什么样的人

▲ 图片来源:胡适书法作品

大家总是期望大学毕业生与平常人有所不同,会预料你们的言行有怪异之处。我要向你们保证,要做到泯然众人矣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们随时可以做到,随时可以成为一个“易于相处”的人,而人们,包括你们自己,马上就会忘记你们曾经念过大学这回事。
 
大学教育虽然不该将人造成为“势利之徒”和“古怪之人”,但大学毕业生应该保留一些与众不同的标志。多数教育家会认为这个标志是一个多少受过训练的大脑,一个多少有规律的思想方式。
 
一个受过训练的大脑的人,在看一件事时会采用批判和客观的态度。他不允许偏见和个人利益来影响他的判断、左右他的观点。他会一直好奇,但绝不轻易相信他人。他不会仓促下结论,也不会轻易附和他人的意见。他宁愿耽搁一段时间,等到他有充分的考察和证据之后再下结论。
 
总而言之,一个受过训练的头脑,对于易陷入于偏见、武断和盲目接受传统与权威的陷阱,存在戒心和疑惧。同时,他绝不是消极或毁灭性的人。他怀疑并不是因为喜欢怀疑,他之所以怀疑是为了想确切相信一件事,为了根据更坚固的证据和健全的推理为基础,来建立或重新建立信仰。
 
伟大的英国科学家、哲学家赫胥黎(Thomas.H.Husley)曾经说过:“一个人一生中最神圣的行为就是口里讲,内心深感觉到这句话——‘我相信某件事是实在的’。紧附在那个行为上的是人生存在世上一切最大的报酬和一切最严重的责罚。” 我们必须要体会到“一个人一生中最神圣的行为”也同时是我们日常所需做的行为。
 
人人每日每时都需要思考,而人在思考时,极容易流于疏忽、漠不关心和习惯性的态度。大学教育毕竟难以教给我们一整套精通与永久适用的求知习惯,因为其所需的时间远超过大学的四年。毕业后,因为太忙或太懒,而无法把他大学里刚学到还没有精通的知识训练继续下去,他可能发现讲幼稚的话与随和大众的反应是一件愉快的事。
 
无论如何,大学生离开大学之后,最普遍的危险就是溜回到怠惰和懒散的方式思考和信仰。所以大学生离开学校后,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继续培养精稔实验室研究的思考态度和技术,以便将这种思考的态度和技术扩展到他日常思想、生活和各种活动上去。
 
天下没有一个普遍适用以提防这种懒病复发的公式。但是我仍然想献给列位一个简单的妙计,这个妙计对我自己和对我的学生、朋友都很实用。
 
因此,我想建议各个大学毕业生都应当有一个两个、或更多足以引起兴趣和好奇心的疑难问题,借以激起他注意、研究、探讨,或实验的心思。
 
一切科学的成就,都是由于一个疑难的问题碰巧激起某一个观察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促成的。一些会激起他的好奇心、引起他的求知欲、挑激他的想法、求得解决有趣的难题,挑起或引发就足以使他去搜集资料、触类旁通、设计工具,和建立简单而适用的试验和实验室。
 
一个人对于一些引人好奇的难题不发生兴趣,就算他处在设备良好的实验室和博物馆中,智识上也不会有任何发展。凡是离开母校大门而没有带一两个智识上的难题回家去,和一两个在他清醒时一直缠绕于脑海中的问题,这个人的智识生活可以说是已经寿终正寝了。
 
我建议你们列一个智识清单,你们不能带走教授,也不能带走图书馆和实验室,但你们可以带走几个难题。它会让你们的自满和怠惰受到困扰,处理这些小难题的时候,不但可以使你们思考,也会开拓智识的新地平线,抵达科学的新高峰。
 
04

高等教育应延续自由独立的原则

▲ 图片来源:胡适书法作品

中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在很早的时候就兴起了,但是却没有延续下去,没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学校,比起欧美来,就显得落后。即使新兴的国家如菲律宾,也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圣多玛大学。美国的历史只有一百六十余年(指在胡适发表演讲的1958年),而美国的大学如哈佛、哥伦比亚等,都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至于欧洲,尤其古老,如意大利就有一千年和九百多年历史的大学,英国的大学像牛津和剑桥,它们的历史也达到八九百年。几百年历史的大学,在德、法等国也为数不少,为什么历史不及我们的国家,会有那么长远历史的大学,而我国反而没有呢?
 
关于大学延续的问题,我国历史发展了几千年,但一直到今天(1958年)都没有一个超过六十年历史的大学。我国第一个大学是汉武帝时期由公孙弘发起组织的太学,这是今日国立大学的起源,不过当时的太学只有五个教授和五十个学生,也就是所谓的五经博士。
 
王莽篡汉时,太学的学生人数达到了一万人,光武中兴时的很多政坛人物都出身于这所太学。到公元二世纪,这所太学的学生已经发展到了三万多人,比之当今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毫不逊色。
 
但让人惋惜的是,随着当时社会的腐败,很多太学生开始批评它,进而演变成了党锢之祸,让太学蒙受影响。到了后代,虽然也有太学,但没有起太大作用,甚至太学生可以用钱捐买,因此也就不成为太学了。
 
从郑玄到朱熹的一千多年间,中国的学术多靠私人讲学传授,虽然常常遭受压迫,但私人讲学没有因此中辍,仍旧是传播学术最重要的基础,历代书院与学派的盛行都是实例。
 
不管是国立还是私立,中国的大学似乎都无法延传太久,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独立的学风,没有坚强的组织,缺少优良的图书保管和教授独立自由的研究,缺少坚强的校友会组织和独立财团的赞助。
 
我认为私立学校的优点,是比较自由,更少限制。因为只有在自由独立的原则下,才能有高价值的创造,而这既是我的希望,也是后世教育者所要努力的方向。

结语
 
从孔子、老子,到程朱学派,再到蔡元培,中国历代的教育家都秉持着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断启迪民智,改变着社会。
 
胡适作为学贯中西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之中既有中国传统的济世救民的理想,也有发展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人文精神。他不仅对于教育制度的变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更亲身致力于改变中国大学教育,亲力亲为,传播先进思想,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切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再读胡适的教育理念,犹如与这位思想巨人促膝而谈,其谆谆言语,今日读来依旧有振聋发聩之力,依旧敲击着你我,让我们再次审视并寻求教育和学习的意义。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